关于颁发南京市防治职业性危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0 11:10:18   浏览:927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颁发南京市防治职业性危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颁发南京市防治职业性危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控制和消聊我市工业生产中粉尘、毒气、噪声、射线等各种职业性危害,防止发生职业病和职业中毒,保护广大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四化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中央、省属在宁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企业及校办工厂,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经营和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
第三条 各级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负责监督检查。
第四条 本办法中所指生产作业场所内尘毒等有关数据,以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劳动、卫生部门认可单位的检测报告为准。

第二章 防治
第五条 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要结合工业改组、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制订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对职业性危害严重的企事业单位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各系统报市计、经委的“七五”期间的治理规划,应同时报市劳动、卫生部门和市总工会备案。对那些工艺落后、职业危
害严重、近期内又无力改造的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地实行关、停、并、转。
第六条 各单位的短期治理计划应包括在每年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中。中央部属、省属在宁企事业单位的计划在上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抄报市劳动、卫生部门和市总工会备案;市属企事业单位,区、县属及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在核批下达安措计划的同时应抄送同级劳动、卫
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七条 各单位在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安措计划,所需的设备、材料 ,应列入物质供应计划。每个措施项目,应确定实现的期限和负责人。企业的安技、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负责项目的审核监督并参加验收。
第八条 凡属国家及省市、拨款或限期治理的项目,由企业主管部门组织会审,市或区(县)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九条 坚持技术进步,对有职业性危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或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危害。
1、凡是产生粉尘的生产职业场所,要采取湿式、密闭、通风和技术革新、管理、教育、检查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对生产作业场所内产生的高频、微波、激光、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以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2、凡生产或使用有毒物质的单位,要尽量以无毒、低毒物料代替有毒和高毒的物料或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使生产作业场所的有害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凡承担制造机电设备和技术装备的单位,出厂厂品应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并需符合国家标准,否则一律不许出厂、不得销售。
4、凡生产矽尘、石棉尘、水泥尘和铅、汞、铬、氟及其化合物,苯、甲苯、苯酚及其硝基、氨基化合物的生产作业场所,须经有关监督部门审查验收,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发给合格证书;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给予经济制裁;危害严重的,由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
第十条 严禁转嫁职业危害。
1、不得将无防护措施或有职业危害产品的生产、加工、外包扩散给集体所有制企业或乡镇企业;已转嫁的,转嫁单位应负责采取防治措施,并经区(县)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验收合格方可投产使用。
2、不准将未经处理过的盛放有毒物质的包装容器扩散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第十一条 各单位不准安排未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第十二条 引进项目中,对外商指定要使用的国外涂料、焊条或其他物料,需经商检、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化验认可后,方可采用。

第三章 经费
第十三条 各级计、经委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年应从企业上缴的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不少于百分之十的经费,用于改善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的劳动条件;厂矿企业,每年要在自留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不少于百分之十(化工、矿山和金属冶炼企业应大于百分之二十)的资
金用于安全技术措施项目;事业单位应从事业经费包干结余和预算外收入中解决,不足部分在当年事业费中调剂解决;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费应从更新改造资金或税后利润等自有资金中解决;乡镇街道企业从税后利润等自有资金中解决。此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四章 项目审查
第十四条 凡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项目,其防治职业性危害和保证安全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简称“三同时”)。项目可行性研究讨论时,要有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
第十五条 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主管部门,在编制计划和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措施项目的计划任务书时,要提出防治职业性危害和安全设施的要求;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也必须有防治职业性危害和保证安全的设施。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总投资在一百万元以上的,由市劳动、卫生部门和总工会参加审查验收;投资总额在五十至一百万元的,由主管部门的安技机构和区(县)劳动、卫生部门及工会组织参加会审,报市有关部门备案区、(县)亦可报请市有关部门协助审查);投资总额在五十万元以
下的,由企业的安技、卫生和工会等部门参加审查和验收,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新的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需在会审前半个月内向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报送《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防治职业性危害技术设施送审表》(由市劳动局统一印制)。并附送审资料。送审资料应包括总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和含有《安全和工业卫生》专篇的设计说明。会审
由主管部门组织,会审意见由建设单位整理,报送会审单位盖章并抄送设计单位。企事业单位自行审查的项目,同样需要填写“送审表”;市、区、县属企业的会审意见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同级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备案;中央部属、省属在宁企业由企业整理后,报市劳动、卫生部
门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十八条 凡建设项目在组织验收时,要有工业卫生检测数据,并有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参加。对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要求的,应限期整改。整改项目经测定达到要求,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验收签字后,方可正式投产。
第十九条 科研单位从事有职业性危害的研究项目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科研成果交付生产时,要同时交付防治职业性危害的措施。否则,造成不良后果后,科研单位须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第五章 管理
第二十条 矿山、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企事业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都应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从事职业性危害的防治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工业卫生的技术档案。大中型企业自行定期进行工业卫生检测,并接受卫生防疫站的技术指导和抽检。没有条件的单位,可委托市、区、县的卫生防疫站测定。测定的数据,要上岗挂牌,接受群众监督,测定结果,每季度报市卫生防疫站,由市卫生
防疫站汇总后,分报市劳动、卫生部门和市总工会。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组织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定期到市卫生局指定的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和健全健康档案。对确诊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原岗位,并给予医治、疗养。对新招收的或调换进行有职业性危害工种的工人,必须事先进行体格检查,凡患有禁忌症者
,不得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医疗单位需将体检结果上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汇总后,分送同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

第六章 奖惩
第二十三条 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把防治职业性危害的工作列为经济考核内容之一,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或个人可给予市一级的奖励。
1、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或新设备,推广或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对防治职业性危害做出贡献并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2、在防治某种职业性危害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生产作业场所全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并取得合格证的单位。
3、发现事故预兆,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了尘毒大量外溢、严重危害和污染作业场所或急性中毒发生的。
4、奖励分为表扬、记功、晋级、授予荣誉称号或发给一次性奖金。市里的奖励经费从罚款中列支;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奖励费用可从企业罚款的返回款中开支;单位自行奖励的从奖励基金中列支。凡达到市以上水平的劳动保护技术项目,可申请科技成果奖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可
以申请专利。
第二十四条 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生产用于劳动保护方面的产品,并经市一级签定认为在防治职业性危害方面有较好成效的,可视同新产品申请享受减免税。
第二十五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及责任者,给予必要的经济制裁。
1、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初步设计,未经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会审而擅自施工投产的,按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一至五罚款。
2、车间或生产作业场所内发生事故性排放,致使职工发生急性中毒事故的,按《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处理,隐瞒事故者,加重处罚。
3、矽尘、石棉尘、水泥尘和铅、汞、铬、氟及其化合物,苯、甲苯、苯酚及其硝基、氨基化合物的生产作业场所,其有毒有害粉尘和气体的浓度达不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生产作业场所内的其他有毒有害因素长期达不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
4、职业病患者和职业中毒逐年上升的。
5、未经有关部门验收同意,在无防护措施的条件下,擅自将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加工、外包扩散给其他企业或乡镇街道企业的。
6、上级拨专款列入治理职业性危害的项目,长期拖延工期或竣工验收后,长期不加使用;经鉴定行之有效的防治职业性危害的技术设施不加采用或弃之不用的。
7、“三同时”项目经审查验收通过投产后,由于管理不善超标的。
8、限期治理的项目,逾期不改的。
第二十六条 对企事业单位实行罚款的金额除第二十五条中的第一款外,其他为二千至五万元,在更新改造资金中列支;对责任者罚款的金额为十至五十元,不准报销。超过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生产单位按年度罚款;产生矽肺(或尘肺)病人和其他职业病患者的生产单位按人次罚款。


第二十七条 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罚款由市劳动局留存;区、县属单位的罚款由区、县劳动局留存。罚款的百分之八十返回主管部门,用于治理所属单位的职业性危害和加强监测手段;劳动部门保留百分之二十,用于奖励研究、推广劳动保护先进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及加强监测手段。

返回单位,事前需提出报告和拿出设计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同级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后,拨回主管部门或单位。中央部属、省属在宁企事业单位亦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由南京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管理办法如和上级新规定不一致时,以上级新规定为准。



1985年10月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法官职业化要素

杨亚新


  法官职业化的要素
  1、充分的法官保障
  充分的法官保障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资质保障,即提高法官从业资格标准保证法官队伍学术背影的高层次、专业性;二是身份保障,即法官非有渤一事由不得被剥夺审判权;三是经济保障,即保证法官在物质生活方面享有与其制度化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制度利益。
  2、成熟的司法理念
  (1)以权利和义务为视角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权利义务的分析完成合法性的认定与排除,这是法律思维的重心所在;(2)普遍性为原则,特殊性为例外。以普遍性为原则,在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理发预期、体现了法官正义和实质合理性的追求;(3)程序优先。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告程序保障的历史。对法官而言,程序的本质既不是形式性的,也不是实体性的,而是过程性和交涉性的。程序优先要求国家权力尊重、维护个人权利,以两者之间充分的过程性交流求得司法裁决的正当性;(4)判决理由必须公开并具有说服力,不能以法官的实质判断取代理由的充分陈述;(5)法官关注司法政策目标的实现。法官应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维视角,准确把握现实生活的走向与趋势,充分考虑司法裁决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与影响,以司法裁决表达法官的社会关注,实现司法活动的完整性与开放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3、强烈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
  法官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越防患于未然,就越能在解释和适用法律过程中自觉地依据职业义务与责任准则进行自我评价,更为自觉地尊崇、奉行法律,当事人在接触司法过程中就越能感受到司法公正。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公正。二是敬业。三是坚强。四是克制。
  4、有力的职业责任监督制度
  在法官的法律信念中,“有关司法职责的信念应当尤为法官的核心信念,法官有责任维护法律,而不是根据与法律不一致的个人观点来解决法官所作出的判决应该与法治以及该理想所要求的一切相互协调一致。”


北安市人民法院 杨亚新

湖北省建设厅、湖北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湖北省建设厅 湖北省财政厅


省建设厅省财政厅关于转发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鄂建[2005]18号


各市、州、县(市)、神农架林区建委(建设局)、财政局:

  现将建设部、财政部制定的《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5年1月12

  建质[2005]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财政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财政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财务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财务局:

  为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落实工程在缺陷责任期内的维修、保养责任,建设部、财政部制定了《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金)管理,落实工程在缺陷责任期内的维修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金)(以下简称保证金)是指发包人与承包人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从应付的工程款中预留,用以保证承包入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缺陷是指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以及承包合同的约定。缺陷责任期一般为六个月、十二个月或二十四个月,具体可由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第三条 发包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保证金预留、返还等内容,并与承包人在合同条款中对涉及保证金的下列事项进行约定:

  (一)保证金预留、返还方式;

  (二)保证金预留比例、期限;

  (三)保证金是否计付利息,如计付利息,利息的计算方式;

  (四)缺陷责任期的期限及计算方式;

  (五)保证金预留、返还及工程维修质量、费用等争议的处理程序;

  (六)缺陷责任期内出现缺陷的索赔方式。

  第四条 缺陷责任期内,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政府投资项目,保证金的管理应按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他政府投资项目,保证金可以预留在财政部门或发包方。缺陷责任期内,如发包方被撤销,保证金随交付使用资产一并移交使用单位管理,由使用单位代行发包人职责。社会投资项目采用预留保证金方式的,发、承包双方可以约定将保证金交由金融机构托管;采用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工程质量保险等其他保证方式的,发包人不得再预留保证金,并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缺陷责任期从工程通过竣(交)工验收之日起计。由于承包人原因导致工程无法按规定期限进行竣(交)工验收的,缺陷责任期从实际通过竣(交)工验收之日起计。由于发包人原因导致工程无法按规定期限进行竣(交)工验收的,在承包人提交竣(交)工验收报告90天后,工程自动进入缺陷责任期。

  第六条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后,发包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承包人支付工程结算价款并预留保证金。

  第七条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按工程价款结算总额5%左右的比例预留保证金。社会投资项目采用预留保证金方式的,预留保证金的比例可参照执行。

  第八条 缺陷责任期内,由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缺陷,承包人应负责维修,并承担鉴定及维修费用。如承包人不维修也不承担费用,发包人可按合同约定扣除保证金,并由承包人承担违约责任。承包人维修并承担相应费用后,不免除对工程的一般损失赔偿责任。由他人原因造成的缺陷,发包人负责组织维修,承包人不承担费用,且发包人不得从保证金中扣除费用。

  第九条 缺陷责任期内,承包人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到期后,承包人向发包人申请返还保证金。

  第十条 发包人在接到承包人返还保证金申请后,应于14日内会同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核实。如无异议,发包人应当在核实后14日内将保证金返还给承包人,逾期支付的,从逾期之日起,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付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发包人在接到承包人返还保证金申请后14日内不予答复,经催告后14日内仍不予答复,视同认可承包人的返还保证金申请。

  第十一条 发包人和承包人对保证金预留、返还以及工程维修质量、费用有争议,按承包合同约定的争议和纠纷解决程序处理。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实行工程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有关保证金的权利与义务的约定,参照本办法中发包人与承包人相应的权利与义务的约定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建设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